山东鲁泰控股:厚植沃土守初心行稳致远开新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
2013—2022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01.72亿元,年均增长13.92%;实现利润23.91亿元,年均增长28.28%;上交税费38.58亿元,年均增长8.87%;累计向股东分红10.32亿元……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以下简称“鲁泰控股”)的涅槃重生。
仅仅10年,鲁泰控股从产业单一、煤炭资源剩余服务年限不足20年的传统“老国企”发展成为涵盖化工新材料、能源、供应链物流三大产业板块的国有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实现了企业的华丽转身。
“我们迎难而上,踔厉奋发,强党建、抓发展、提质效、促改革、抓落实,在困难中经受考验、在曲折中砥砺前行、在逆境中抢抓机遇。”鲁泰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合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10年来,鲁泰控股始终以产业为本,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总结经验再出发。站在公司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转型发展10周年的节点,李合军表示,集团将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转型这个“关键一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鲁泰控股集团建成全国首家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
从“一煤独大”走出三大产业
10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过去10年,鲁泰控股集团战略重塑,从“一煤独大”走出三大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资源枯竭、包袱沉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谈及10年前公司的情况,李合军感慨万千。
鲁泰控股集团成立之初,只有太平煤矿、鹿洼煤矿两个煤矿,两矿核定生产能力180万吨,煤炭资源剩余服务年限不足20年。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一煤独大”和非煤产业发展缓慢矛盾突出,转型升级发展势在必行。
2012年是鲁泰控股集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集团新的领导班子到位。
在冷静思考、全面客观分析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公司出台了《2013—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了煤基和盐基两链并举、打造循环经济体的“一体两翼、循环发展”战略,聚焦化工新材料、能源、供应链物流“三大主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效能全面提升。
“我们以打造‘基业长青、幸福鲁泰’为愿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全力走好改革转型路。”李合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鲁泰控股的转型升级之路,经历了从打基础到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
一是从2013年到2017年,集团基本完成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搭建改革制度框架任务,一系列创新性改革得以实施,一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得以解决,整体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从无序到规范的转变。
二是从2018年到2022年,集团聚焦主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历史性突破,事关发展基石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转型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和产业基础支撑。
据介绍,鲁泰控股坚持聚力“强煤”,把煤炭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基点、转型发展的支撑。集团公司将收购煤炭资源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历时跟踪8年,在2019年政策窗口期,以最优价格获得资源总储量10.7亿吨、可采储量5.08亿吨、规划产能500万吨的白杨河煤矿。随着该矿建设和产能的扩大,集团省内和省外煤炭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为建设“百年鲁泰”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耕循环经济产业链。10年来,不断实施延链、强链、补链工作,先后建成投产鲁泰环保建材电石渣水泥项目、鲁泰热电环保节能改造项目、鲁泰化学填平补齐项目、鲁泰环保建材余热发电项目、10万吨/年浓片碱项目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和壮大。
“下一步,随着新能源电池液项目的落实落地,集团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发展潜力将进一步显现。”李合军说。
科技创新成为鲁泰控股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鲁泰控股坚定不移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2016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研发并转产石墨烯PVC导电料、导热复合材料等四大产品系列,16个产品体系。2022年,研发中心建成年产能3万吨的PVC改性复合材料标准化生产(中试)基地,多种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了由基础化工原料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转变。
转型振兴,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也是必由之路。鲁泰控股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实施组织制度创新,完善决策机制,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李合军介绍说,改革中实施了一系列超常规、突破性工作举措。一是理顺内部管理体系,2013年确立集团全新管理机制;二是集团实现独立运作,2016年成为市管一级企业;三是解决股东纠纷多年的采矿权历史遗留问题,2017年完成市场化债转股;四是成功收购新疆明基75%股权,2020年白杨河矿井全面开工建设;五是收购黄山胶囊29.99%股份,2022年成为上市公司黄山胶囊控股股东。
由此,10年前面临的管控不到位、股东运转不协调、产业发展基础差等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得以解决。
10年来,鲁泰控股集团从2012年的7家分、子公司增加到现在的21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分别从2013年的43.5亿元、21.3亿元、0.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6.6亿元、69.1亿元、5.64亿元。
鲁泰控股集团园区
坚决扛起国企责任担当,履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有企业,鲁泰控股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使命,赋予了企业独特的价值内涵。
鲁泰控股在三大产业板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产业布局。2022年11月,鲁泰控股正式成为黄山胶囊控股股东,黄山胶囊成为鲁泰控股旗下上市公司,实现对接资本市场重大突破。
黄山胶囊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地位突出。
“黄山胶囊作为国内领先的药用空心胶囊生产及销售企业,自上市以来,公司治理规范,经营业绩良好。”李合军介绍说,鲁泰控股将充分行使和履行作为控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在市场客户资源、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智能化生产等方面为上市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全体股东创造价值。
同年,引进中国物流集团、北京中关智库两家投资者,完成山东鲁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启了股权多元化经营的新篇章。这成为济宁市国企改革的重要事件之一。
据悉,2013年煤炭价格断崖式下滑,鲁泰控股果断决策,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轻资产运营”模式。从2013年开启第一座煤矿托管,走过了10年艰苦卓绝的托管之路,先后托管7座煤矿,分流职工近千人,累计实现收入6.95亿元,年均节约人工成本近亿元。“轻资产”运营之路,实现了在严峻形势面前减人不裁员、减人提效益,确保了企业和谐稳定,使集团顺利度过煤炭市场的寒冬。
李合军介绍,尽管经历了2014—2016年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和低位运行、2020—2022年新冠疫情影响,但集团员工工资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幅度在市属国有企业位居前列。在工资水平稳步增长的同时,员工福利也更加完善。
2019年集团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每年投入近400万元为在岗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形成了职工医疗保险+大病医疗+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的三重保障。2020年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每年为员工支付企业年金约4000万元。
目前,集团已经形成了由基本福利、补充福利和企业福利三部分组成福利体系,构建了涵盖“六险二金”的福利保障制度,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红色基因底色鲜明,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推动。
李合军介绍,鲁泰控股真正实现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技术驱动的先进制造转变,以“红色引擎”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鲁泰控股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制定“三重一大”管理办法、党委会议事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等制度,重大事项先由党委会前置研究,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建立健全《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董事会向经营层授权事项清单》等各项制度,明确了董事会与经理层权责边界,规范了董事会运行机制,实现党组织全面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经营管理作用全面发挥、充分协调,夯实了集团高质量发展根基。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新形势新变化带来新机遇,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鲁泰控股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但不依赖资源,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变。”李合军介绍,集团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十四五”期间,集团将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供应链物流三大核心业务,快速做大做强煤炭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型物流贸易。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产量过千万吨、资产总额过百亿元、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利润过20亿元的目标任务。到2030年,经济总量在202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35年再翻一番,力争资产总额达到50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利润超过60亿元。
“力争用5到15年时间,使集团公司能源产业发展为行业盈利能力一流的企业,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为国内循环经济行业的标杆产业,将供应链物流打造为区域内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宗供应链综合服务供应商,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李合军表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4期)
2023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